清晨时分,我抵达了圣彼得堡。800公里的路程,九小时就到达了,那时,俄罗斯的铁路系统还在改造升级过程中。
圣彼得堡经过雨水的洗涤,显得更加的清新。
圣彼得堡的历史建筑中,除了商业建筑外,绝大多数的老房子是以前贵族的居住地。
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圣彼得堡很多建筑都可以按照帝王时期来划分,从彼得一世到亚历山大一世的强盛时期,缅西科夫宫殿、彼得保罗要塞、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殿、股票交易所、喀山教堂、沃斯坦尼亚广场以及斯莫尔尼宫均是黄金年代的产物。
俄罗斯的中衰时期并没有抹掉圣彼得堡的光辉,马林斯基剧院、滴血教堂、三位一体教堂和伊萨基辅大教堂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十月革命之后,只在圣彼得堡南部的新城有新建筑,二战纪念碑则记录了900天大围困的残酷历史,也许是俄罗斯皇室与德国历史上的渊源,也许是圣彼得堡太辉煌,以至于对艺术颇有好感的希特勒并不允许军队向城内开火,一座伟大的城市得以继续神圣地屹立在世人面前。
圣彼得堡囊括了希腊式、拜占庭、巴洛克、洛可可以及斯拉夫等建筑样式,天主教堂、清真寺都体现了黄金年代的包容与开放。而圣彼得堡更加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各个时期艺术家与王室贵族之间的轶事。

圣彼得堡朝圣之旅的起点是伊萨基辅广场,顾名思义,它的名称源自伊萨基辅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之所以耗时如此之久,据传说是设计师迷信自己会因杰作的诞生而死去,故工期一再拖延。大教堂外墙用灰色大理石贴面,内部装饰用了大理石、斑岩、玉石、天蓝石等材料,装饰用黄金就达410公斤,其中仅穹顶外部镀金就用了100公斤黄金,历经两百年洗礼仍光彩照人。
广场西边的阿斯多尼娅宾馆和东边的原德国大使馆相邻,隔着尼古拉一世的雕塑,与广场南边的马林斯基宫殿遥遥相望。
被誉为“俄罗斯良心”的妥斯陀耶夫斯基住所也在附近,广场南面的马林斯基宫殿是尼古拉为其女儿玛丽亚所建,然而女儿并不领情,不愿在此居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