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共分四个时期,即:留利克王朝,罗曼诺夫王朝,苏联,俄罗斯联邦。
留利克王朝:相传基辅罗斯是由来自北欧的瓦里亚基人建立的,其首领名为留里克,故称为留里克王朝,公元882年开始定都于基辅,史称基辅罗斯。王朝初期,对内实行巡行索贡制,到11世纪时封建制度才最终确立。对外,基辅罗斯不断通过战争进行扩张。基辅罗斯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与东西方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又以通婚的方式与欧洲邻国建立起广泛的政治联系。而基辅则成为罗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 11世纪后半期基辅罗斯开始解体,内战与外族入侵破坏令其走向蓑落。1240年被蒙古帝国征服,从属于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所建立的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罗斯各国还受到一些欧洲国家的入侵和统治。此时罗斯的土地分成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部分,以后在这些地区分别形成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三大东斯拉夫民族。 14世纪莫斯科公国开始兴起,1480年伊凡三世击败了金帐汗国的军队,结束了蒙古人对俄长达240年的统治。俄罗斯国家开始逐步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疆域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长期的对内对外战争使军役贵族阶层不断扩大,俄罗斯由此逐步走上了农奴制的道路。 1584年伊凡四世死后,王位传给其长子费多尔·伊凡诺维奇。1598年费多尔死后绝嗣,外戚戈都诺夫被推举为沙皇,留里克王朝结束。
历代王公
斯坦尼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 987年
维亚切斯拉夫·雅罗斯拉维奇 1054年 - 1057年
伊戈尔·雅罗斯拉维奇 1057年 - 1060年
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 1073年 - 1078年
达维德·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1087年 - 1097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 ?~ 1113年
维亚切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 1113年 - 1125年
罗斯季斯拉夫一世·姆斯季斯拉维奇 1125年 - 1160年
罗曼·姆斯季斯拉维奇 1160年 - 1172年
亚罗波尔克·罗曼诺维奇 1172年 - 1174年
姆斯季斯拉夫·罗斯季斯拉维奇 1175年 - 1177年
罗曼·姆斯季斯拉维奇 1177年 - 1180年
达维德·罗斯季斯拉维奇 1180年 - 1197年
姆斯季斯拉夫·罗曼诺维奇 1197年 - 1213年
弗拉基米尔·留里科维奇 1213年 - 1219年
姆斯季斯拉夫·达维多维奇 1219年 - 1230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姆斯季斯拉维奇 1232年 - 1239年
弗谢沃洛德·姆斯季斯拉维奇 1239年 - 1249年
格列布·罗斯季斯拉维奇 1249年 - 1278年
米哈伊尔·罗斯季斯拉维奇 1278年 - 1279年
费奥多尔·罗斯季斯拉维奇 1280年 - 1297年
亚历山大·格列波维奇 1297年 - 1313年
伊凡·亚历山德罗维奇 1313年 - 1359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伊万诺维奇 1359年 - 1386年
尤里·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1386年 - 1392年
格列布·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1392年 - 1395年
尤里·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1401年 - 1405年
罗曼诺夫王朝: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俄国封建王朝。 1613年1月,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1596—1645)被推举为沙皇,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位时,俄国迅速强盛,建立俄罗斯帝国。后不断扩张领土,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强国,农奴制日益加强。1741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继位,男嗣断绝,外戚当权,但仍袭用罗曼诺夫王朝的名号。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19世纪末形成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次年7月17日,沙皇一家在叶卡捷琳堡(今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被处决。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期间,对内实行专制的农奴制度,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统治俄国三百多年,是俄罗斯历史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王朝,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
历代沙皇(或皇帝)共16位
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罗曼诺夫(追封)
1613年 - 1645年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
1645年 - 1676年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
1676年 - 1682年 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
1682年 - 1689年 伊凡五世
1689年 - 1725年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 - 1727年 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 - 1730年 彼得二世
1730年 - 1740年 安娜·伊万诺夫娜·罗曼诺夫
1740年 - 1741年 伊凡六世
1741年 - 1761年 叶丽扎维塔·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夫
1761年 - 1762年 彼得三世
1762年 - 1796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 - 1801年 保罗一世
1801年 - 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 - 1855年 尼古拉一世
1855年 - 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 - 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 - 1917年 尼古拉二世
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沙俄帝国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加紧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经过浴血奋战,
(前苏联使用的卢布)
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苏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赫鲁晓夫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约(简称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在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影响下,发生了东欧剧变,1991年8月19日,发生了8.19事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1991年12月25日晚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个春秋,几代苏联人熟悉的苏联国旗落下了,此时,世界都意识到:一个昔日超强大国——苏联已成为历史。
俄罗斯联邦: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面积1707.5万平方公里,人口14810万(1990)。根据1993年联邦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自治区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89个联邦主体构成。
根据独联体国家首脑理事会的决定,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的成员国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成员国地位。
1992年初,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为副总理和代总理,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对经济进行“休克疗法”,紧缩信贷货币,全面放开物价,随即又实行全面私有化,并发放人手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приватизационный чек,又称为ваучер),出售国有企业,允许私人经商办公司,对私有成份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加限制,结果造成生产大幅度下降,消费品更加短缺,物价指数一度上涨了2200%,社会普遍不满。
俄罗斯政府的经济政策受到以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严厉指责,批评其脱离俄罗斯的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人代会选举切尔诺梅尔金为新总理。叶利钦与人代会在经济政策、改革方案和总统权限等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在1993年4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叶利钦的经济改革政策赢得了58.7%的支持。叶利钦因而大胆撇开人代会,另外组织立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草案。9月,叶利钦宣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人代会针锋相对,宣布总统令无效,并任命副总统鲁茨科伊为代总统。叶利钦派兵围攻人代会所在地白宫,双方发生流血冲突,导致142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失败被捕。
1993年12月,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通过,大大扩大了总统的权限,叶利钦取得了确定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任命总理,解散政府和议会以及签署法律等权力,并兼任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议会被改组,成为纯粹的立法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到1995年,近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已转到私人手中。期间贪污腐败盛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内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只有小部分人趁机暴富,形成一个“新俄罗斯人(новые русские)”阶层。国内经济持续下滑,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91年的59%。而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把刚有复苏迹象的俄罗斯经济再次推向深渊,连不少“新俄罗斯人”都未能幸免。持续的经济滑坡及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使政府更迭频繁,继切尔诺梅尔金后,基里廷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先后出任总理。国内社会动荡,黑手党横行,恐怖活动猖獗,犯罪率急升。国内分离主义势力也不断抬头,鞑靼、车臣等共和国一再要求独立,内战和种族冲突时有发生。
2000年1月1日,普京正式就任代总统,并于当年3月当选俄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普京上台后,顶住内外压力,,严厉打击车臣的分裂主义和国内各种恐怖活动,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分为七个联邦区,由联邦中央派代表进驻协调管理,以稳定经济为首任,重建法制和秩序,降低税率,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开始走了谷底,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001年受世界石油价格影响经济增长幅度仍保持在5.5%,在全球范围内进入经济增长较快国家行列。
2004年3月,普京获得连任。普京执政八年,恢复了俄罗斯大国形象,对内采取相应举措,加强联邦政权的权力,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金融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改善国际环境、拓展空间、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恢复强国地位。通过不懈的努力,普京使一个人心涣散、经济衰弱、民生困顿的俄罗斯重新振作起来,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国家。普京本人也深受民众拥戴。2008年5月,普京卸任总统,由普京钦定的接班人梅德韦杰夫当选为新一任总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