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俄文缩写СССР,英文缩写USSR),是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地域跨越欧亚两个大洲,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还包括了内陆海黑海和里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借鉴作用,文化和思想观念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军事工业和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述
苏联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51%,乌克兰人占15% ,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 、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 。
官方语言为俄语 ,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和方言,其中斯拉夫语族占75% ,除斯拉夫语之外的其它印欧语占8% ,阿尔泰语占12%,乌拉尔语占3%,高加索语占2%。
主要宗教为俄罗斯东正教,其他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达格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尔梅茨达、卡累利阿、科米、马里 、莫尔多瓦、北奥塞梯、鞑靼、图瓦、乌德穆尔特 、切切诺-印古什、楚瓦什、雅库特、阿布哈兹、阿扎尔、卡拉卡尔帕克、纳希切凡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 1940-1956年,还包括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叶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以东主要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短,气温年较差较大。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人口:总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
人口密度:13 .08/km² (1991年7月)
国庆日: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
正式解体时间:1991年12月25日 晚上19:34分(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国歌:《国际歌》(只用第一和第四小节)(1917-1944)《牢不可破的联盟》(另称《苏联颂》)(1944-解体)
国际域名缩写:.U.S.S.R、CCCP(还在被使用)
苏联 - 历史
列宁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组织白军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战争。经过俄国内战,苏维埃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展开了大清洗。据称,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甚至遭到屠杀。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和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位残酷且犯下严重罪行的独裁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1945年5月,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因此针锋相对地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时期开始。
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
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冲突。但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引发武装冲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面来说,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到了赶超美国的程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苏联的整体经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勃列日涅夫通过推行苏联式的福利体系来提高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这种福利体系为日后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属于改革派。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联盟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大英国协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契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著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结束其存在。
苏联 - 行政区划
苏联名义上是实行邦联制,而在实际操作上则更多地表现出联邦制甚至是单一制的国家特点。根据苏联宪法,每个“加盟共和国”皆为主权独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加盟共和国”同其他“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邦联”(在中文里,习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加盟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还有同外国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条约及交换外交和领事代表、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的权利。加盟共和国下辖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简称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也拥有较大的权利,拥有自己的宪法。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疆界,须经有关共和国彼此协商并经苏联批准始可予以变更,自治共和国的领土未经其同意也不得予以变更。
解体之前(1989年),全联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下设边疆区和州,全国共有155个州(область)和6个边疆区(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各民族人数多少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全联盟共设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个自治专区(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这15个加盟共和国和其下辖的自治共和国分别是: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达吉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лмыщ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卡累利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摩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阿扎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ang|ru|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акалпакская АССР,Каракалпакия)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аджик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джСС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