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木拉琴

这是一种古老的俄罗斯民族乐器,它分为三弦琴和四弦琴,其外观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关于多木拉琴的来历,有各种不同传说。根据词源学研究,多木拉(домра)一词,源于突厥语“敦布尔”(танбур, домбур, дунбара, думбра, домбра, домб, домра)。有人认为:俄罗斯多木拉琴的原型是一种被称作“当不儿”(танбур)埃及乐器,这种乐器具有几千年的俄罗斯历史。9-10世纪这种乐器已经传入俄罗斯,逐渐成为流浪艺人随身携带的“法宝”。通常,多木拉琴是与古斯里、唢呐、手鼓等古老乐器相伴,演奏出独具特色,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音乐。那个时代多木拉琴象征着俄罗斯流浪艺人。用这种琴伴奏演唱的人被称作“多木拉艺人”(доморник)。俄语中有一些与多木拉琴有关谚语,比如:“Рад скомрах о своих домрах”(三句话不离本行);“Любить - игра, купить – домра”(爱好弹琴,买多木拉);“у Ерёмы гусли, у Фомы домра”(各有所长)等等,这一切生动地反映出多米拉琴在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另据一些俄罗斯宫廷史料记载,最初,多木拉琴是卡尔梅克人、鞑靼人和吉尔吉斯人的乐器,是在蒙古鞑靼统治时期悄然传入俄罗斯的。17世纪多米拉琴曾被俄罗斯国家上层和教会视为扰乱民心的“不净之物”,因而被打入“冷宫”。大批的“多米拉艺人”或被杀头,或被流放。从此多米拉琴在俄罗斯“消声灭迹”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末,1896年在俄罗斯著名的民乐家瓦西里·安德烈耶夫和纳里默维的努力下,这种古老的弦乐终于重见光明。此后各种各样的多木拉琴相继出世,有三角形的,椭圆形的,有大低音多木拉,还有中高音多木拉和小多木拉琴。1908年,著名的俄罗斯琴师布洛维(С·Буровый)创新出四弦多米拉琴。但是这种四弦琴的音质是无法与三弦多米拉相比的。
古斯里琴

“古斯里”一词源于古斯拉夫语,表示琴弦之音,指称所有与打击乐和吹奏乐不同的的弦乐。在俄罗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古斯里”,不同历史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形态各异。既有竖琴,又有平桌式古斯里琴。古时候这种琴的琴弦数量没有一定之规, 4、5、6、9......可多可少。琴箱的大小也随心所欲,大的古斯里琴有85厘米长,而最小的只有35.5厘米。古斯里琴的琴弦是金属制作的,其音色铮铮入耳,动人心弦。
在俄罗斯风俗中,古斯里琴是最普及的民间乐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庆典仪式上都能听到这古老的琴声。在俄罗斯民乐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古斯里琴这种“本土”乐器也曾有过被教会“驱逐”的经历。17世纪,那些用古斯里琴伴奏的圣诗演唱者和流浪艺人们在教会和上层社会的打压下,几乎在俄罗斯“绝迹”。直到 19-20世纪之交,古斯里琴才得以重见天日,回到百姓生活中,重返民乐禁地——教堂。
随着教会音乐的发展,古斯里琴“家族”也不断扩大,各种古斯里琴千姿百态。19世纪最“时兴”的是“头盔式”古斯里琴。20世纪初来自圣彼得堡的音乐大师,斯莫连斯基和普利瓦洛夫(О·У·Смоленский и Н·И·Привалов)创新了古斯里琴的设计,推出一种三角形的古斯里琴,其琴弦固定为12-13根,其音色也得到很大的改善。苏联时期著名的古斯里琴演奏家洛克申內伊(Д·Локшиным)还设计出了带有半音音列的高音古斯里琴。1914年俄罗斯民乐师佛明( Н·П·Фомин)设计出了一种键盘古斯里琴。演奏者在按动琴键的同时,拨动琴弦。这种创新大大提高了古斯里琴的演奏效果。至今这种键盘古斯里琴在俄罗斯民乐队里仍倍受青睐。今天,随着俄罗斯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间乐器的兴趣日益剧增。百姓生活中,艺术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新的古斯里艺人。这些说唱演员们用自己的古斯里琴传承着俄罗斯传统文化和俄罗斯艺术。
瓦尔干口琴

瓦尔干口琴大多是金属或木制的。据说瓦尔干口琴的鼻祖是葱叶,其吹奏原理是从史前人们吹葱叶而得来的。演奏者将口琴贴向嘴唇或牙齿,使口腔形成一个共鸣箱。演奏者靠移动唇位,调整呼吸来变换口琴的音色。用瓦尔干口琴可以模仿出千变万化的声音,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随着俄罗斯民间乐器的不断改进更新,瓦尔干口琴的外观也有了许多变化。最初它只是一个薄片,后来在其片外边增加了一个金属弧圈,使得口琴的声高和音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这种口琴被称为弧形瓦尔干口琴,至今在俄罗斯广为流传。
瓦尔干(Варган)一词源于古斯拉夫语,表示嘴与唇。瓦尔干口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乐器,其准确的起源时代已经无从探寻。据叶夫龙辞典的记载,瓦尔干口琴是在19-20世纪出现在俄罗斯民间,主要在阿尔泰、巴什基尔、图瓦和雅库特一带广为流传。早在罗斯时期瓦尔干口琴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演奏它的大多是女性。19世纪著名的俄罗斯家弗拉基米尔.奥多耶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Одоевский)曾经是这样评价瓦尔干口琴的:“世界上俄罗斯最富有吹奏瓦尔干口琴的经验,在这里一个小小的乐器竟能演奏出百姓生活的所有乐趣”。20世纪30年代瓦尔干口琴在俄罗斯北部、远东地区的民族范围内迎来了自己的繁荣时期。它成为了萨满教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甚至代替了铃鼓的地位,形成了独有的俄罗斯风情。
斯大林时期,瓦尔干口琴因和萨满教的特殊关系而被认为是旧时代的遗毒,禁止吹奏。这种口琴竟然几乎在俄罗斯消声灭迹。尽管这样,许多老人依然偷偷将它收藏并教给儿女吹奏的技能。瓦尔干口琴因此得以代代相传。新世纪开始,人们对俄罗斯多神文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在艺术舞台上再次传来瓦尔干口琴的乐声,民间重新出现了一批制作这一古老乐器的工匠,瓦尔干口琴在俄罗斯重获新生。